毒素「米酵菌酸」如何產生?食科專家深度解析 - 睿譽會計師事務所

毒素「米酵菌酸」如何產生?食科專家深度解析

近期因為「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」,一種罕見的食品中毒來源「米酵菌酸」引起了廣泛關注。

以下文章節選 2017 年發表在《The Journal of Medical Toxicology》期刊上的研究內容,深入介紹了米酵菌酸的特性、形成方式、中毒症狀以及過去的案例。

米酵菌酸是什麼?

米酵菌酸(Bongkrekic Acid)是一種罕見的「粒線體毒素」,由椰毒伯克氏菌(Burkholderia gladioli)產生,主要存在於玉米或椰子等食物中。

容易產生的溫度在 22~30°C 之間,印尼、中國都曾有過食物中毒的死亡案例。

即使經過清洗、浸泡或高溫烹煮,也無法去除毒性,攝入 1~1.5 毫克可能導致死亡。

毒素類型特點作用目標例子
粒線體毒素影響細胞的粒線體功能,干擾能量生產和代謝過程細胞的粒線體Bongkrekic Acid(米酵菌酸)
內毒素是某些細菌細胞壁的一部分,釋放後可引起發炎反應人體免疫系統大腸桿菌的內毒素(Endotoxin)
外毒素細菌主動釋放的毒素,可以破壞細胞結構或功能細胞結構、功能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外毒素(Exotoxin)
神經毒素影響神經傳遞,導致神經肌肉系統的功能異常神經傳遞系統、肌肉肉毒桿菌毒素(Botulinum Toxin)

米酵菌酸如何產生?

米酵菌酸食品中毒案例相對罕見,且其毒性機制相當特殊,因此過去在台灣並未引起太多關注。

不同的食品類型、存放溫度、酸鹼度以及油脂含量都可能影響米酵菌酸的產生。以下是有助於米酵菌酸「菌株&毒素」生成的環境因素:

因素菌株毒素
溫度30~37 °C22~30 °C
pH值>5.56.5~8.0
NaCl濃度<6 %<1.5~2 %
脂肪酸甘油、油酸、椰子脂肪濃度<10 %甘油、油酸、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、棕櫚酸、椰子脂肪濃度20~50 %

印尼和中國是過去發生較多米酵菌酸死亡中毒案例的國家。

一、印尼

Tempe bongkrek 是印尼爪哇島上的一種零食,是由椰肉發酵製成。如果發酵不完全,可能會導致米酵菌酸產生。

自 1975 年以來,食用這項食品已導致近 3,000 例中毒,包括至少 150 例死亡。並於 1988 年後,禁止生產這項食品,但仍有偶發的中毒事件發生。

年份中毒人數死亡人數
1895年不明不明
1951~1975年7216人850人
1975年1036人125人
1977年400人70人
1983年450人42人
1988年200人14人
2007年30人10人
2013年4人1人

二、中國

中國東北常用於做麵包、麵條和餃子的發酵玉米產品,是米酵菌酸中毒的主要原因。

近期在 2014 年雲南發生的死亡事件,可能來自於「吊薑粑」的小吃。這種食品是用玉米或其他穀物製成,擠出多餘的液體做成糕點。

亞洲國家經常食用的白木耳,也可能受到土壤中細菌污染,而產生出米酵菌酸。

年份中毒人數死亡人數
1953~1974年665人288人
1956~1975年991人373人
1959~1965年186人42人
1961~1979年327人105人
1990~2006年121人76人
2010~2014年47人16人
2014年22人5人

米酵菌酸中毒症狀

米酵菌酸中毒的潛伏期約 1~10 小時。

肝臟、腦部和腎臟均受到影響,但嚴重程度和時間進程各不相同。

如:身體不適、頭暈、嗜睡、過度出汗、心悸、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血便、少尿、血尿和尿液滯留等。

也可能會發現低血壓、心律不整、高燒、黃疸、四肢僵硬、顫慄呼吸、肺部毛細血管充血、昏睡、譫妄、休克、昏迷和死亡等。

在過去的死亡病例中,通常於症狀開始後 1~20 小時內死亡。死亡率在中國為 40%,印尼則平均約為 60%。

檢驗報告如:高血糖轉為低血糖、肝功能試驗異常、白血球數異常增加等等。

在中國發生的一起米酵菌酸中毒爆發事件中,進行的三例死者的解剖顯示多器官衰竭和細胞功能失調。以下來自於 1998 年中國米酵菌酸中毒的報告:

器官外觀狀態
肝臟表面光滑、出血
腎臟腫大、脂肪出血、皮質增厚、髓質充血、表面出血
大腦脊膜蜘蛛膜充血、水腫、疝
心臟左側擴大和擴張、心內膜和心外膜出血
肺部胸膜出血、充血、水腫、塌陷
腸胃道淋巴腺腫大、微出血、胃擴張、粘膜不完整
脾臟腫脹

為何難檢驗出米酵菌酸?

根據台灣食品法規《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》,米酵菌酸並非常見的食品危害,且未列入檢驗標準。

以下為現行「米、玉米」原料或製品的毒素類別。以下數據僅供參考,確切數據請閱法規條文。

類型毒素名稱
真菌毒素黃麴毒素
真菌毒素赭麴毒素
真菌毒素伏馬毒素
真菌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
真菌毒素玉米赤黴毒素
重金屬總砷
重金屬
重金屬
重金屬

參考資料:

  1. Anwar M, Kasper A, Steck AR, Schier JG. Bongkrekic Acid-a Review of a Lesser-Known Mitochondrial Toxin. J Med Toxicol. 2017 Jun;13(2):173-179. doi: 10.1007/s13181-016-0577-1. Epub 2017 Jan 19. PMID: 28105575; PMCID: PMC5440313.
  2. 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
  3.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

標籤:

  歡迎來信諮詢